关于富联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元赵孟頫书国语晋文请隧卷,27.3x173.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釋文: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今天降禍災於周室。予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予一人。予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百姓。予一人其荒辟於裔土。何辭之與有。若由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予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予安能去之。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仲時雅好作古文。從余有年。皇慶元年(1312)三月廿三日。過松雪齋。持佳絹乞書此文。余喜其識見與志。俱非近小也。故樂為錄一過。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