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联娱乐
  • 首页
  • 关于富联
  • 业务范围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业务范围

    粟裕动辄全歼敌一个军,东野这种仗却很罕见,林罗是不会还是不能

    发布日期:2024-06-15 15:47    点击次数:145

    如题,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东北战场和华东战场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两家野战军打法却有很大差异。

    一、东野怪现状

    我们看一个细节。

    据《陈明仁将军传》载,1947年2月,国军在德惠战斗中顶住东北民主联军猛烈围攻,得胜后继续追击。

    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率一个连进驻农安县的郭家屯,这里之前已有一个连兵力防守。

    陈明仁作风比较亲民,到屯子里就和连队官兵谈话,询问这里的敌情。谁知,士兵们要么答非所问,要么避而不谈。陈明仁感觉很奇怪,正在此时,陈的副官扯了扯他的衣角,示意不对。两人便退出屯去,慌忙逃走。

    副官发现屋顶上的哨兵穿的是共军衣服,原来,郭家屯一个连的国军,进屯之后就被东北民主联军全部俘虏,东联将士换了衣服在这守株待兔。

    为啥没当场把陈明仁扣住呢?还是他相对朴素的作风救了他,当时陈明仁和副官都穿着普通的军服,大概没有什么明显的将官标识物,解放军士兵没认出他来,也不想搞出太大动静,否则就没有后来的开国陈上将了。

    这个细节和华野、东野打法差异有什么关系呢?

    看战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以小见大,才能品出做人做事的学问,才能有益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事业,否则就是纯粹看热闹。当与不当,读者朋友们尽可当笔者是瞎说。

    第一,陈明仁为什么敢带着一个连就随便深入前线?

    第二,陈明仁七十一军,为什么出现以连为单位散开部署的情形?

    国军傻吗?不怕被消灭吗?自然是怕的。之所以这么干,就是拿准了东联不可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灭他一个连。

    从这个角度延展开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东北我军作战,极少有以国民党军的军级单位为进攻目标、以全歼为最终目标的情况。

    大家印象深刻的,大概会是直接导致陈诚下台的全歼新五军的战役。

    我们看一组资料对比。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国军共出现过18个军级单位,他们被消灭的时间及战役如下:

    新一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黑山、打虎山一线被灭。

    新三军,同上。

    新五军,1948年1月公主岭战役,大部灭。2月,漏网的一个师被灭。

    新六军,同新一、新三军被灭。

    新七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长春投诚。

    新八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锦州之战被灭。

    十三军,东北未被灭,平津战役中和平改编。

    四十九军,同新一、新三、新六军被灭。

    五十二军,未被歼灭,逃台。

    五十三军,1948年10月至11月,辽沈战役被全灭。

    五十四军,未被歼灭,逃台。

    六十军,1948年10月长春起义。

    七十一军,同新一、新三、新六军被灭。

    九十三军,同新八军被灭于锦州。

    青年军207师(后为207军),1948年10至11月,辽沈战役中被歼灭(分处于两地)。

    骑兵第一军,辽沈战役被打散。

    骑兵第二军,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投诚。

    骑兵第三军,空番号,东北“剿总”自行解散。

    特点很明显,在辽沈战役最终决战前,东北我军只成建制歼灭过一个军级单位,新五军。

    我们再对比着看另一组数据,华东野战军解放战争期间,共歼灭过多少军级单位。

    二、华野重全歼

    华东大概分两个时段,一是1946年6月至1946年12月,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分开作战,二是1946年12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

    国民党军的军级单位共出现42个,被灭时间和战役如下:

    整编第2师,1948年济南战役被灭。

    整编第4师,未被灭。

    第五军,1949年1月淮海战役被灭。

    第七军,未被灭。

    第八军,同第五军被灭。

    整编第9师,同五、八军被灭。

    十八军,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双堆集被灭。

    十二军,莱芜和兖州两战打光,淮海战役二次被灭。

    整编21师,未被灭。

    二十五军,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碾庄圩被灭。

    整编28师,未灭。

    整编32师,未灭。

    整编40师,未灭。

    整编41师,同五、八、九军被灭。

    整编44师,未灭。

    整编46师,1947年1月莱芜战役被灭。

    整编47师,淮海战役被灭。

    整编48师,未灭。

    整编49师(即东北战场的四十九军),未灭。

    整编51师,1947年1月鲁南战役被灭。

    整编52师,未灭。

    五十四军,去东北。

    整编55师,未灭。

    整编57师,1947年9月沙土集战役被灭。

    整编58师,未灭。

    整编59师,1948年11月起义。

    六十三军,淮海战役被灭。

    六十四军,同六十三军被灭。

    六十五军,未灭。

    整编66师,被刘邓大军灭过一次,重建后未被华野灭。

    整编68师,未灭。

    整编69师,1946年12月宿北战役被灭。

    整编70师,淮海战役陈官庄被灭。

    整编72师,1947年4月泰安战役被灭。

    七十三军,莱芜、济南战役被灭两次。

    整编74师,1947年5月孟良崮被灭。

    整编75师,1948年7月豫东战役被灭。

    整编77师,1948年11月起义。

    整编83师,淮海战役被灭。

    整编84师,1948年9月济南起义。

    整编88师,未灭。

    第九十六军,未灭。

    被全歼的军级单位多达9个,若把七十三军重建后再次被全灭重复计算,粟裕指挥华野实际全歼的军多达10个,几乎达到四分之一。

    观察一下华野作战的战役设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偏好以歼灭敌一个军为目标,围绕这个设计打法。

    比如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诸战役,战役核心目标都是围绕国军一个或数个军级单位做文章,至于城池,几乎不关注。

    这是典型的野战、机动打法。

    与陈明仁敢于带一个连横冲直撞形成鲜明对比,基本看不到华东战场国军的军长脱离大部队行动,军长官旁边至少有一个主力团保卫。宿北战役胡琏的师部被一纵碰巧冲到,身边至少也有一个警卫营保卫。

    三、差别如此为什么?

    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总的战略导向。东野(前期分别叫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为免啰嗦,以下统称为东野,请专家们无须抠这个细节)形势与关内各大战略区,开局即有较大区别。

    挺进东北后既连续占领锦、沈、四、长、哈、吉等大城市,被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攻击退出后,虽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但仍以保守北、南、西满三大块根据地为主,不占大城市了,农村根据地却要保住。

    停战协定生效之时要黄克诚退出通辽城,黄克诚不顾一切地反对,国军敢来接管我就开战,闹出政治影响也不怕,在生存危机面前不顾一切。黄克诚的话很直接,还退,退到内蒙沙漠让我们吃沙子吗。

    四保临江体现这一导向更鲜明。南满根据地只剩下四个县,而且是山区县,没有多少人口,东总仍不愿放弃,不惜把陈云、萧劲光两个顶级段位的大佬派到弹丸之地主持大局。四保临江不管打的多难,始终没有设计过以城诱敌的思路。

    对比着看看华野,莱芜战役前,为了达成调动国民党军的目的,经营了多年的山东根据地首府临沂城说放弃就放弃了。孟良崮战役前后,蒙阴县亦基本放弃,该县更是鲁中军区的核心地域。

    不是东野不会诱敌深入,而是丢不起根据地。山东老根据地经营多年,根基非常深厚,迟至1948年初,在豫皖苏新区形成稳固根据地之前,华野三四十万大军供应全靠山东老区。放弃临沂还有蒙阴,放弃蒙阴还有胶东,胶东缩小了还有冀鲁豫边区。

    东北则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一边打仗一边建设根据地,放弃南满或许能保存实力,但效果远逊于南拉北扯,这一点陈云在南满论述的很精当。

    一旦战役目的以夺城保地为主,那必然对作战形式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国军起初单位作战能力超强。

    新一、新六、七十一等军都是刚从抗战前线下来的精锐之师,装备好,老兵多,作战经验和士气都不错,在他们眼中共军战斗力不值一提,尤其是经过一些战斗,以少胜多,积攒了底气。

    比如1946年2月的沙岭战斗。我军四纵集中了六个团的兵力,打新六军22师66团,另有一个师部教导营,共约3000人。四纵兵力约24000左右,大概是8倍兵力优势。

    但一场战斗下来,结果惨不忍睹。8倍优势不仅没拿下该敌,国军只伤亡674人,四纵则伤亡2159人。据一些当事人回忆,似乎伤亡不止于此。新六军当年一名少尉叫黄耀武的回忆说,共军没有什么战术,就靠一批又一批人海冲锋。国军66团一个连的重机枪弹都打完了,打完仗后发现阵地前全是共军阵亡者,尸体竟有万余具。

    一个团打掉四纵上万人,未免有些夸张。但黄耀武回忆的一个细节较有意思,东北民主联军撤出战斗,没去收敛尸体。

    就算打的不顺利,国军也仅一个团兵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如果我军只伤亡2159人,那么完全有余力收敛伤亡。全都丢下,似乎伤亡兵力较大,绝不止这个数字。以至于听说国军有援兵抵达,顾不上了,赶紧撤离。

    时任四纵副司令韩先楚说,我们两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敌人。

    触目惊心啊!

    所以国民党军敢于以团为单位单独部署,尤其是新一军、新六军气焰非常嚣张,廖耀湘有信心以一个团对抗东野一个纵队。

    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为什么会带着一个连到处跑?他的部队被调的很分散,所属3个师基本各自处于分散状态,四次四平之战,七十一军都很少聚集在一起。

    同样如曾泽生六十军。1946年4至5月间,六十军辖182、184、暂21师,182师主力在铁岭、开原受新一军指挥,182师的545团受五十二军指挥在本溪作战;暂21师在抚顺,184师的3个团分处鞍山、海城、大石桥。

    东野要想整军整军地干掉他们,首先得请蒋委员长下令把他们集合在一起……

    第三,对峙形势之差异

    华东对峙犬牙交错,战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没有特别明显的分区。粟裕极大利用了复杂形势,极限调动敌人,使其阵形出现较大扰动,进而创造出大量歼敌机会。比如莱芜战役。

    东北敌我对峙比较稳定,我军北、南、西满三大块,占东北之三个边角,不太好进行战略欺骗,很难调动敌大股兵力集中并迫使其进退失据。

    第四,交通形势之差异

    东北铁路基本完好,国军所据地盘虽大,但不惮于分散部署,一旦有事,近则以大卡车运送,远则乘坐火车,赴援比较及时。华东战场战争多爆发在山区,张灵甫进攻孟良崮即因道路过于狭窄崎岖,重炮都带不过去,其火力优势大打折扣。何应钦制定的策略即是密集靠拢、齐头并进。不集中都不行,怕华野包抄袭击。

    第五,指挥风格之差异

    彭林徐粟刘几位用兵各不相同,就林粟之对比而言,粟大将善于打险仗妙仗,敢于创造条件打大歼灭战,在战术层面未免有些粗疏,华野作战伤亡大。东野打仗则是出了名的谋定而后动,没有八成以上把握不打。这个就不多说了。

    林罗首长并不是不会打大歼灭战,辽沈战役最后的结果不须怀疑。只不过东北战场形势比较独特,才产生了这样的怪现状。



    Powered by 富联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